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4篇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12-18 10:40:02 点击:

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4篇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 附件2: 黄土地里的开拓者——记新型职业农民席强同志先进事迹 席强,男,汉族,1964年生,甘谷县金山镇水家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4篇,供大家参考。

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4篇

篇一: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

2:

 黄土地里的开拓者 ——记新型职业农民席强同志先进事迹

 席强,男,汉族,1964 年生,甘谷县金山镇水家岔村人,毕业于甘肃省畜牧工程技术学院畜牧专业,西北师范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现为高级畜牧师。该同志于 1986 年被分配到甘肃省种鸡场(兰州华陇家禽育种公司)工作,先后任设备科副科长、蛋鸡场场长等职。1994 年,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下海经商,任兰州华陇蛋鸡场天水分场场长,并于 1995 年注册成立了天水兴旺种畜禽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11 年,注册成立天水市天康原种猪场(国家农业部“948”项目),任场长。2012 年,回乡创业,流转土地 500 亩,种植谷子、荞麦、藜麦等杂粮。2014 年,注册成立甘谷县秀金山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任理事长。2016 年,注册成立甘谷大田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任理事长,主要从事种鸡、原种猪、奶牛的繁育饲养、乳品加工,杂粮种植加工及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

 该同志先后获“1999 年度甘肃省杰出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省级星火领头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乡镇企业家”、“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天水市“222”新世纪创新人才工程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青年工程青年领头人”、天水市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并兼任甘肃省

 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家禽业协会常务理事、政协天水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并于 2005 年 11 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原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亲切接见。

 他的企业被甘肃省农牧厅授予“甘肃省重点种畜禽场”、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天水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企业”、天水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十佳企业”。甘谷县秀金山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科院命名为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甘谷杂粮种植示范基地”,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天水市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 甘谷县“县级示范社”,甘谷县“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曾承担国家农业部“948”项目,多次获市级奖励。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随农业部专家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参观学习。

  只有实干,才有出路

  席强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环境优美,虽处于北部山区但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曾流传着“水家岔,天旱十年都不怕”的谚语。

 2012 年,当席强在天水的种畜禽公司发展蒸蒸日上,事业风生水起时,有一次回乡,他看到当地农民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植小麦、油菜、洋芋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勉强度日。他

 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随即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记得家乡祖祖辈辈曾有种“谷子”的习惯,而且由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这里种出的“谷子” 富含钾、硒等多种微量元素,黏度高,品质好,味道特别纯正浓香。他想,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城市里的人,饮食习惯逐渐改变,喜食杂粮、饮食清淡、注重原生态,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那么,他何不在这里大展手脚,开创出一片杂粮基地呢? 思路决定出路!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论证,赴山东、陕西、山西等先进省份考察,了解市场需求走向,在当地政府和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通过流转土地及与周边农户预填合同租赁土地等形式,斥资 500 万元,当年种植全膜覆盖穴播谷子1080 亩,并获得了非常好的产量,市场供不应求,直接被甘肃金晟源粮油储备购销有限公司收购一空。

 试验种植获得成功以后,周边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席强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他当即做出决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为自愿种植杂粮的农户统一提供种子地膜、技术指导、机械作业等一条龙式服务,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户产品。

 “不愁销路、不愁农产品种出来卖不上好价钱,比种一亩小麦平均收入高出 2 倍,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水家岔村民王小林告诉记者。“我从 2015 年,种植谷子有 10 亩左右,后来又跟上席强栽植了 4 亩花椒树,现在年平均

 收入 3 万元以上。孩子们都大了,在外地工作。平时就我们老两口,生活还要怎么样过呢?” 平均收入翻两番,这不是说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前几年,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无人耕种,劳务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如今,村里 90%的外出务工人员都回来了,家里不仅种上了谷子,更在席强的带领下,栽上了花椒树等经济林,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

 “我们要多培养几个像席强一样,有想法、有知识、懂技术、经验丰富的新型农民,他们都是从本地走出去的专家,不仅有见识,而且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群众很依赖他们,这些人在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山镇党委书记罗小将如是说。

 依托一人,带动一片,影响一乡。现在席强的专业合作社已流转土地 1500 多亩,入社社员 2000 多户。并辐射带动周边金山镇、八里湾镇等几十个村子的群众种植以谷子为主,荞麦、玉米、高粱、大豆等为辅的杂粮产品。2017 年,他的合作社获天水市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一等奖荣誉称号,并被市财政局和农业局奖励 10 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席强是拓荒者,席强是践行者,他躬耕原野,却独具慧眼,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在黄土地里,携手广大农民,奏响了一曲现代农业富民的田园欢歌!

 唯其创新,方能致远 唯创新者进,唯改革者强。在杂粮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效益逐年提升的良好态势下,席强并没有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将目光锁定在了规模化、集约化、品质化发展上,走产销加工一体化的大市场化现代示范农业发展之路。

 经过找专家科学论证,席强发现,水家岔村种出来的谷子胶稠度为 137.5mm,直链淀粉 17.06%,碱消值 3.7 级,均高于同类产品所含比重。于是,他第一时间注册了“秀金山”杂粮品牌,既抢占了市场先机,又为自己的产品贴上了一张响亮标签。

 商标重在创建,贵在保持,决不能自己砸了自己的手脚。席强深知,在如今残酷的市场竞争机制下,要想让自己的产品立于不败之地,站稳脚跟,并崭露头角,只有适应市场发展形势与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因此,在杂粮市场前景发展广阔的良好基础上,它并不满足现状,主动请缨,勇于面对挑战,主动在 2015 年承担了天水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即“杂谷改良 8 号的引进及示范推广”,并于 2016 年获天水市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一等奖。2017 年,他又积极承担了甘谷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藜麦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席强已经带领他的合作社成为全省示范带动效益遥遥领先的自主化经营一流合作社,在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方面,创出了可供借鉴与复制的成功经验!

 品牌创建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席强有丝毫松懈。相反,在杂粮基地的扩展与壮大中,他更加谨慎小心。他深知,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像极了马拉松长跑。跃跃欲试者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坚持跑到一半的人并不多,若能在农业这条路上跑出成绩,搞出名堂的人更是凤毛翎角。这并不是说发展农业有多困难,而是很多人都坚守不住。不是急于求成,贪大求洋;就是弄虚作假,支差应付。席强把自己的半生精力全部投在种养殖业上,怎么能不清楚其中的苦辣酸甜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席强耐得住市场的一次次考验,于 2015 年,成功获得“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认证面积达 330 公顷,并对产地内的小米、荞面、玉米等作物一并认证。这对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现代农业来说,是席强迈出的最关键一步,也是他日后能展翅高翔的根本基础。

 同时,他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及时组建甘谷县秀金山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并和“中国供销·甘谷电子商城”、天水市邮政电子商务进行了农产品营销对接,先后接待全国来信来访 2000 多人次,邮寄养殖种植资料 5000 多份。

 致富不忘回报桑梓。席强是从深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他不但自己致了富,并带动了周边农民发展特色种植业。目前,到他合作社务工的临时工有 50 多人,长期工 10 人左右。据

 村里妇女何录琴告诉记者,她在不影响自家种杂粮的基础上,农闲时间去合作社帮帮忙,去年领了接近 5000 元的零工钱。在自家门口上班,又有零钱花,这是让人艳羡的一件事。据席强介绍,现在他每年,光给本村人发工资,都在 10 万元以上。

 另外,他自掏腰包,将村里一条过去连人都不能走的路,拓宽砂化,使附近因出行难而荒芜多年的 1000 多亩土地,能够再次耕种,并给村民安装了路灯,修筑高 6 米的水坝一处,能够储水上千方,为附近村民抽水灌溉提供了极大方便。他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先后为天水市清水县秦亭镇全庄小学、秦州区杨家寺小学等地捐款捐物,年平均捐助资金在 10 万元以上。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在引领现代示范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席强腼腆地说,只有两个字,“实干!”对,实干托起中国梦!展望未来,席强信心满怀地说,未来十年,他准备将金山镇山区的 5 万亩土地,全部发展成小杂粮基地,另外,他还准备建个杂粮加工厂,走“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一体化,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

 豪情万丈,依托的是对这片生养之地无限的热爱;再创辉煌,寄托的是山区群众对这个黄土地开拓者的无限信任;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肩负现代示范农业发展的重任,席强,这个普通的农民,必将披荆斩棘,奋勇争先,用他的智慧与热情,用他的实干与创新,在黄土大地上抒写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田园印记!

篇二: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

/p>

  开拓种养新模式 引领行业新潮流 ——记陆良县沐丰红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兼陆良县沐松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经理李沐松

 李沐松同志 1966 年生汉族现任陆良县沐丰红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良县沐松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经理。熟悉他的人对他都有这样的印象他年轻有为办事干练待人真诚工作扎实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学习的农村乡土人才。李沐松同志曾受到李纪恒省长的接见、荣获 2010 年陆良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进个人、 2011 年陆良县人才协会第一会员等荣誉称号。

 一、抓住机遇 白手起家谋发展

 李沐松在家排行老二全家八口人过去只有三间破旧土砖房生活来源完全依赖六亩粮田维持看到不少家庭在谋划和筹建砖房他看在眼中急在心里。1988年7月高中毕业回家后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全面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后及时找亲朋好友借资金大胆购买仔猪。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名普通农民缺少对养猪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真正做起来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了。当时家人住的堂屋尚未硬化却遵照科学将20多平方米的猪圈充分硬化。在周边邻居的啧啧称奇中李沐松走上了一条养猪之路。自从他立志做一个“养猪大王”起就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通过艰辛努力由过去专门养肉猪变为现在既养肉猪又养母猪现存栏母猪达400余头由过去传统养猪发展到购饲料变为现在自办饲料加工厂由过去仔猪繁殖靠公猪配种变为现在他率先在家办起了全区唯一的牲猪人工受精站彻底改良猪种由过去只有几个猪圈变为现在养猪场占地

 2 8000平方米共16栋固定资产达800万元以上由每年养猪60头逐渐扩大到现在年出栏猪在6000头以上年实现产值1800万元利润400余万元是全县里首屈一指的养猪大户和致富能手由过去一年帮助和扶持几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变为现在全镇有300户以上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脱了贫、致了富。二十多年来他的主要事迹表现如下

  一是大胆推广养猪新品种。过去村民全是养土杂猪没有经济效益他通过到外地考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率先带头饲养良杂猪一直到现在发展饲养杜长大洋三元猪均是他带头发展起来的。通过测算每饲养一头杜长大商品肥猪比过去土杂猪出栏可增盈利达100200元以上。现在又率先引进荷兰培育的新品种世界猪王——托配克猪其母猪发情更明显产仔数更高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抗病力强养猪效益更明显。从湖北引进了大白、长白优良纯种母猪30多头又从台湾达生泽六良种繁育场引进了杜洛克、皮特兰、长白、大白纯种祖代进行良种繁育。通过杂交猪的品种越来越好生长速度不断加快瘦肉率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猪的品种优势逐渐显示出来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带头推广养猪新技术。90年代初农户养猪完全使用混合饲料他第一个人率先改用浓缩料现在又改用科技含量更高的预混料。过去农户养猪分餐饲喂他又率先改为现在自由采食。在疫病防治上他自筹资金建立了一整套的防疫程序如蓝耳病、胸膜肺炎、萎缩性鼻炎、圆环病毒等病防疫程序大大提高了猪的成活率和育成率为全乡养猪户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养殖模式上带头改变过去散养变为现在集约化养猪做到全进全出按批次生产。在管理上他率先严格实行分阶段和分区作业程序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就新

 3 技术推广这一方面他为全镇养猪户增创盈利达1000万元以上。

 三是长期无偿为养殖户猪病义诊。二十多年来他累计为养猪户义务出诊3000余次 治疗牲猪6万多头以上 直接为养猪户挽回经济损失达200余万元。为给猪治病他不管自己多忙只要养猪户一个电话不管白天黑夜立马赶到每年就义务出诊为养猪户病猪治疗。

 四是开拓养猪新概念。李沐松提出了“人猪合一”理念认为猪场里所有要素应是和谐统一的猪舍、饲料、环境、营养、疾病控制要达到和谐统一符合猪的生长、生理、生物学要求。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养猪人的饲养水平、文化内涵和社会地位。通过他的解释养猪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科技含量、文明程度都很高的行业。

 二、学习创新 致富创业领头雁 在陆良县种植红提李沐松不是第一人但却是最具开拓创新性的行业领军人物。李沐松十分注重果树生产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果树专业书籍上网查询最新生产前沿技术并主动积极参加果树培训班向老师虚心求教与周围同志诚恳交流经验这在无形中使他的果树生产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本人参加过各类培训班 100 余次2011 年到上海参加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灌排设备企业分会灌溉工程师培训班。

 在学习提智的同时 李沐松更注重引智聘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作为技术顾问。

 近年来他注重在葡萄种植中吸取教训认真分析利弊细心寻找优质高产高效途径进行系统研究先后摸索创新出 10 多项配套新技术。他首先采用滴灌技术实施肥水一体化向植物均衡供应营养实现每亩每年节约用水近 300 立方米节约用工 8 个折合每亩每年可节约成本 480 元投资成本是

 4 每亩 200 元 为大旱之年红提夺丰收奠定基础。

 他首先采用简易避雨设施技术显著降低农药喷洒次数降低农药残留量降低生产成本 200 元亩促进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同时有利于改善叶片功能改善果实着色提高含糖量烂果显著减少优质商品果率能达到 95%比普通栽培提高 15 个百分点能以整齐划一的价格销售出去果商争相购买显著提高果品质量、产量与效益。他首先采用超矮化“V”型架式葡萄比篱笆立架葡萄节省投入三分之一省劳力三分之二增产 20%。他首先采用沼肥技术实施种养一条龙沼渣作基肥沼液作追肥实施农家肥与化肥、水溶肥与普通化肥、大量元素肥与中微量元素肥配合施做到平衡施肥保障动、植物健康与动、植物共赢实现生态种植养殖保护环境与环境共赢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人与环境间互利互惠而共生。他实施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严把果品质量关,尽力做到果穗整齐,颗粒均匀,平均穗重 1-1.5 公斤,单果重 10-12 克,色泽嫣红,果粉保存完好,糖粉含量 15%以上,果穗全部实行套袋技术工艺打造无激素、无污染的绿色果品尽量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2011 年李沐松的 47 亩红提实现产量 141 吨实现产值 126.9 万元。

 三、不辞辛劳 创办果业合作社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陆良红提栽培面积近万亩产业初具规模。为促使红提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李沐松联合有识之士于 2011 年 3 月成立了“陆良县沐丰红提种植专业合作社” 现有会员 100 户种植面积 3000 多亩。

 合作社以“绿色环保,笃实诚信,合作共赢”为宗旨,努力为广大种植户提

 5 供规范的红提栽培技术服务。在生产资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及与红提种植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了服务。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好评和认同许多种植户纷纷要求在下一年加入合作社共享合作社的全方位服务。

 合作社以提高红提产量和质量为最终目标 以肥水管理、 病虫害防治重点狠抓疏花疏果、果实膨大、封头促芽、成熟上色等关键环节克服传统种植技术和观念的束缚吸取别人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注重培训种植技术、尽可能规范操作流程把握关键环节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合作社成员乃至全县的红提种植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不断提高红提种植效益。

 一是开展技术培训真心教农学技。合作社积极强化技术培训努力提升成员素质。合作社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到合作社讲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要点并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今年合作社举办技术培训和交流 15 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3次累计达 450 人次印发技术资料 0.2 万份免费为成员技术指导服务 260余次。2011 年合作社红提价位大概在 8.5 元/公斤高出全县 7.5 元/公斤的平均价果品的产量和质量有所上升产值上与去年基本持平有的还超过去年带动农户人均比上年增加 8000 元。

 二是做响产品品牌全力带农入市。为了拓宽红提销售渠道合作社成立了一支 15 人组成的营销队伍奔波于城乡各地活跃在流通领域解决农产品销难问题减少了中间环节为农民节约了交易成本也减少了市场波动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合作社与省内外 30 余家商贩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杜绝了商贩在收购上压价现象。当前合作社巩固以出口东南亚为主的现有市

 6 场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走出陆良深圳、重庆、贵阳等周边城市争取把陆良红提打入国内高端销售市场。

 畅想未来李沐松指点江山合作社始终信守“绿色环保、笃实守信、合作共赢”宗旨以“为最多的人谋求最大的利益”为道德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把握关键环节、同心协力、合作共赢创造陆良红提种植的美好明天为更多的红提人谋求利益最大化。

  二 0 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篇三: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

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宁,男,33 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 XX 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 秀 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 得 得“**市科技致富带 头 头人”、“**镇农民 致 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 号 号。

 **出生在一个 普 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 在 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 山 山里。高中毕业后,回 到 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 想 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 知 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 面 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 事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 在 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 , ,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 一 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 背 背朝天,日出而耕、日 落 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 家 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 * **村。

 **村在镇 政 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 便 便利、信息畅通,** 为 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 欠 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 活 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 8 8000 余元买了一台 农 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 人 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 来 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 活 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 理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 , ,生活也说得过去,妻 子 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 , ,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 静 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 于 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 遇 遇,把握时机,来实现 自 自己的人生价值。

 党的 十 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 的 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 的 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 民 民带来了致富机遇。X X X 年春,上级主管部门 和 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 励 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 建 建造沼气池。当时,“ 沼 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 民 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 非 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 件 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 兴 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 员 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 群 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 了 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 题 题和难点,唯有**他 的 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 为 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 扶 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 期 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 民 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 勇 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 沼 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 , ,它既利于保护环境、 保 保护生态、保护林业, 又 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 ,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 利 利国。于是,在多数人 的 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 , ,是**镇第一个申报 建 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 踏 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 义 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 现现他的人生价值。

 * *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 的 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 算 算困难,但并不富裕。

 在 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 中 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 辛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 自 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 和 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 , ,资金短缺、生活费用 问 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 上 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 困 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 弓 弓没有回头箭,创业成 功 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 不 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 了 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 去 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 能 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 从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 外 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 晚 晚上同家人建

 池,一干 就 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 上 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 痛 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 他 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 到 到池外。从 XX 年 7月 开 开始到 XX 年 5 月经过 近 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 2 2 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 业 业局、镇委、镇政府的 帮 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 术 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 。

 。**露出了开心的笑 容 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 经 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 他 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 有 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 发 发展,**所建的 20 立 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 * *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 池 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关 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 市 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 里 里召开了**市沼气建 设 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 民 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 ,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 到 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 他 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 怎 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 给 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 产 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 生 生活用柴近 2 万斤,如 果 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 烧 烧柴 10 万斤左右,那 么 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 用 用柴可以节省 200 万 斤 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 第 第一省;用沼气酿酒, 就 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 喂 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 的 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 高 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 格 格,这是第二省;沼气 酿 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 本 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 续 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 沼 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 菜 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 白 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 。

 。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 参 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 了 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 农 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 趣 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1》《2》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 作 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 效 效益和社会效益。从 X X X 年秋,到 XX 年春他 又 又自筹资金 9000 多 元 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 酿 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 5 0 0 头猪的育肥猪舍。功 夫 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 总 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 努 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 重 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 的 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 当 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 闻 闻名。42 头育肥猪膘 肥 肥体壮。**每年在沼 气 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 创 创收 2 万元以上,现在 * **正在酝酿实施利用 2 20 立方米的沼气池来 发 发展 10 亩地的无公害 蔬 蔬菜,降低沼气建设、 酿 酿酒、养猪的成本,形 成 成一条沼气—粮食—酒 — —猪—猪粪—废渣—蔬 菜 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 的 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 经 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 社 社会效益。

 **在创 业 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 邻 邻右舍,在 2 年多的时 间 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 学 学习的 200 多人,每 次 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 , ,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 己 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 , ,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 家 家。XX 年 4 月的一天 * **接到远在西岗村一 农 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 亲 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 解 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 的 的难题,**二话没说 放 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 元 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 驶 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 拔 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 * **村有 30 多公里, 而 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 送 送到山脚下,10 多公 里 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 面 面对眼前的情况,** 完 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 他 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 眼 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 看 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 毫 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 岗 岗村的路。当他走

 到半 山 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 , ,雨越下越大,路越来 越 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 艰 艰难,雨伴随着 4 月的 冷 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 衣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 冷 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

 他 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 于 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 家 家,稍坐一会,了解情 况 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 装 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 一 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 程 程中,他手把手的教, 认 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 装 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 , ,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 了 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 了 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 技 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 使 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

 临 临走时,农户拿出 10 0 0 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 。

 。他硬是不收,他说:

 “ “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 的 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 , ,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 过 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 助 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 该 该做的。”**不仅这 样 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 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 有 有 32 户相继建起了沼 气 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 设 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 猪 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 同 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 经 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 沼 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 少 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 次 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 , ,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 朋 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 这 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 人 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 大 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他不仅是当地新 农 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 农 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 得 得的进步青年。他在思 想 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 别 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 期 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 重 重点培养的积极分

 子, 可 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 准 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 加 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 时 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 ,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 平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 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 技 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 高 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 ,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 表 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 党 党员。

 XX 年至 XX 年 年,他先后受到了市、 镇 镇两级政府的表彰。

篇四: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优秀农民) 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优秀农民) 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 2 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lt;莲~山 gt;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 唱 、最完美的回答。

  筐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 愈 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 震 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 鞋 汗,增产不增收,难以 滴 发家致富。XX 年一次 拈 偶然的机会,他在《聊 戳 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 域 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 驯 、成本低、设备简单、 氮 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 赏 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 栈 快,收益大。说干就干 藻 ,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 佑 ,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 肪 事业和致富梦想。

  幸 08 年刚开始的时候, 狈 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 柄 了 2000 只雏鸭,准 级 备大干一番。然而,由 斑 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 信 ,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 盂 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 织 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 缨 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 娱 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 雁 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 携 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 抄 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悯 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 算 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 桃 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 络 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 胳 配方、快速育肥、提高 踩 雏鸭防疫,成鸭防病

 等 尹 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 虚 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 晃 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 完 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 阁 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 捧 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 佛 种、合理的防疫、完善 锣 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 不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 番 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 疥 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 蟹 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 揉 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 盈 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 吮 供,养殖 40 天就销售 俘 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 浸 赚2 万余元。先如今他 舔 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 从 设 80 米长的养鸭棚 2 讹 个,养鸭数量高达 6 逝 00 只,一年平均养鸭 张 六茬,年收入高达 10 兆 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 室 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 货 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 绝 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丈 ,秉承“带头致富,带 竖 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 它 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檬 。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 归 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 匝 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 遁 鸭观念落后、设施条 整 不好、市场信息不灵、 围 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 珊 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 御 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 劝 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 拓 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 里 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 诌 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 猪 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 处 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 皮 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 上 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 助 8 家,向社会提供无公 惫 害肉食鸭 3 万余只,创 助 利 100 万余元,户均 翅 收益万余元,让村民 瓣 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 欲 村民的生活水平。

  铡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 检 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 还 指,夸口称赞。他在农 滨 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 坟 旗,创先锋争优秀,l 辕 t;莲~山 gt;是当 玫 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丙

推荐访问:十佳职业农民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 农民 职业
上一篇:党史事迹人物故事6篇
下一篇: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材料10篇

Copyright @ 2013 - 2023 小黑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黑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6002157号-5